



全國咨詢熱線:
電話: 18520266831
傳真: 020-66359875
手機: 18520266831
郵箱: lifeishengxue@163.com
地址: 廣州番禺區大石鎮石南一路一號504
時間:2024-01-09 來源:網絡 作者:小編
近年來,許多中學、高校教室都普遍建成了多媒體教室。在使用和管理過程中,教室的聲場環境問題愈發凸顯,如何改善室內聲場環境?怎樣選擇和安裝音響設備?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一、多媒體教室的聲場環境(聲學環境)
(一)室內聲場。
(1)室內聲場包括直達聲、早期反射聲和混響聲。直達聲和早期反射聲(也稱近次反射聲)通常被認為是有益的。如果反射聲與直達聲的時間差較小(0.3s~0.5s),人的耳朵就無法區分,只能疊加在一起感受。 比直達聲晚到50ms以上的多次反射聲都稱為混響聲,人的耳朵能明顯感覺差異,而聽到清晰的回聲。混響聲的大小與房間的尺寸(及尺寸間的比例)和周圍界面的吸聲特性有關。
(2)聲音頻率。人耳能夠聽到的聲波頻率范圍很寬,大概是在20Hz ~20kHz之間。語音頻率在63Hz~8000Hz。人耳對于頻率在1000Hz~4000Hz的聲音較為敏感。漢語普通話的頻率范圍在63Hz~10000Hz, 英語和法語發音的最高頻率都在5000hz左右。
(3)聲壓與聲壓級。聲學中的聞閾聲壓是2Pa,稱作基準聲壓,痛閾聲壓是20Pa。將聲壓采用對數標度就是聲壓級 (單位是分貝dB)。為便于敘述,本文使用A聲級。
通常教師講課聲級范圍在40dB~80dB。有研究表明,聲壓級的最佳范圍為65dB ~75dB。語音里的中低頻聲是聲壓級的主要部分。
(4)簡正波與房間尺寸。房間內往往會形成駐波(簡正波),對應的頻率稱為簡正頻率。當多個方向上的簡正頻率重疊時,會形成簡并。簡并會導致共振,還會造成頻率畸變(聲音失真),形成聲染色。聲染色一般發生在300Hz以下的低頻段。
許多時候,房間都是兩兩平行的六面體,墻壁和內部材料的普遍吸聲系數較小,在使用寬頻段的音響設備時,容易產生簡正波和引發低頻顫動回聲。
簡正頻率與聲源無關,是一個房間的固有聲學特性,是假定封閉的幾何空間的物理特性。要盡量避免房間的各邊長之比為整數。通常認為房間的長、寬、高之比,最好是“黃金比例”1.618:1:0.618,或5:3:2。至于要求邊長比為無理數,如比值為√2:3√2:1,顯然太不現實。
(二)對于多媒體教室而言,我們主要關注室內聽聞環境。語言可懂度是評價室內聽聞環境優劣的一個主要指標。其數值難以直接獲得,而是通過語言傳輸指數STI來間接得到。具體說來就是通過測量混響時間和信噪比,得到語言傳輸指數STI,進而得到語言可懂度。
此外,輔音對于語言可懂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,籍仙榮等 就使用輔音清晰度損失率(AIC)作為語言可懂度的評價指標。
(三)教室室內聽聞環境的評價參數及目標。
在實際評價室內聽聞環境時,常用參數的有背景噪聲級(dB)、信噪比(dB)、混響時間(s) 。Bradley等認為,影響教室內聽聞環境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信噪比和混響時間。
在背景噪聲級的聲源方面,有研究表明,師生活動噪聲是室內的主要噪聲,上課時,室內背景噪聲級達到了50.5dB。
一般可以滿意的信噪比為15dB ~25dB 。有較好聽聞環境的信噪比是大于12dB 。
有研究認為中頻最佳混響時間為0.5s。宋擁民等研究認為教室室內最佳混響時間為0.6s(體積≤)。國家標準是0.9s,這數值明顯太大。
在對待混響時間的問題上,需要注意到教室和音樂廳堂的不同。教室的混響時間要盡量減小,以接近推薦范圍(0.5s~0.6s),而音樂廳堂一般不能小于1s。
綜上,我們的目標就是降低背景噪聲,增大信噪比,增加早期反射聲,減小混響時間,盡量使聲壓級分布均勻。另外還要防止簡并和顫動回聲、減少室內噪聲源、防止出現聲缺陷(如聲染色、聲聚焦、聲影等)。
(四)吸聲體與擴散體。
(1)吸聲體。吸聲結構中,微穿孔板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。微穿孔板吸聲體能夠有效吸收實際上多余而且有害的那些中高頻聲。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穿孔礦棉板。除了微穿孔板以外,還可以使用泡沫體或海綿體。
有研究顯示,人體及衣服能吸收大量的中高頻聲波,教室中坐滿學生時的混響時間會明顯下降。
教室中,窗簾就是一個很好的吸聲體,應該加大窗簾的覆蓋面積,甚至沒有窗戶的地方也要懸掛窗簾(比如后墻)。還要增加褶皺程度,選用多孔及厚實的窗簾。以下提及的窗簾均按照這些要求。
在鋪設吸聲體時,我們應該注意到房間尺寸,在長寬高三個方向上的尺度不同,由于高度方向的尺寸最短(如3.2m~4.5m),所以在與其垂直的平面上(頂棚和地板)鋪設吸聲體的效果最好。層高較高時,鋪設在頂棚的吸聲效果就不明顯,這時可以考慮在兩側鋪設吸聲體。
(2)擴散體(反射板)。通過擴散體(反射板)增加早期反射聲,可以提高早期聲能、減小混響時間。常見的反射板有低穿孔率的鋁合金板和二次余數擴散體。
(五)室內低頻聲的處理
在會議室中通過鋪設地毯等方式,增加聲音阻尼,可以大幅度的損耗低頻聲。對于普通多媒體教室,低頻聲的吸收總是很困難,那些能夠吸收低頻聲的共振結構或復合結構還不太實用。
聲波是機械波,低頻聲的波長較長,如100Hz的波長為3.4m。在缺乏有效阻尼和吸聲體的情況下,我們不能指望教室里的座椅板凳像不銹鋼那樣,在亞波長尺度都能對于電磁波具有著極大的耗散。
盡管可以開門開窗能釋放出一部分低頻聲,但又會造成教室間的相互影響。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是從聲源著手,就是不能讓低頻聲從音箱播放出來,特別是125Hz以下的。這不僅需要在處理聲音時對低頻段作適當的衰減(從-5dB到-20dB),而且播放時要使用小截面的音柱,不能使用全頻音箱,特別是大截面有超重低音的全頻音箱。盡管這會犧牲掉教學中多媒體內容的低頻音質,還會犧牲掉低頻聲對于聲壓級的貢獻,但這些都是為了改善室內聲場環境而必須付出的代價。
(六)教室的門窗隔音。
除了室內盡量避免產生低頻聲和活動噪聲以外,室外通道和隔壁教室就是一個很大的噪聲源。所以我們要非常重視門窗的隔音問題,做好門窗隔音就能有效的阻斷教室內外相互的噪聲影響。
二、教室室內聲場環境的重要性及其改造價值
有研究顯示,在室內較大噪聲的干擾下,學生的大腦工作能力明顯下降,表現為容易產生學習疲勞,作業能力下降、閱讀能力下降和記憶能力下降。對比實驗表明,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中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強,成績更好。另外,有研究顯示,投資于改善室內聲場環境具有很高的價值。
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改善室內聲場環境對于教學的極端重要性,針對不同用途的教室,科學分析,區別對待,綜合施策。
三、音響設備的合理選擇與布置
(一)音箱與功放的選擇。音箱盡量使用音柱而不是全頻音箱,以減少低頻污染,這也是教室區別于音樂廳堂的地方。音柱的聲音會感覺有些偏小。
為了配合音柱,功放在處理信號時,就要對低頻段作不同程度的衰減,特別是125Hz以下可以直接舍棄。考慮到設備的其它用途,折衷的辦法是,功放正面的低音旋鈕可以保留,但在功放背部設置一個低頻硬開關。
在設備類型方面可以選擇教學音箱(以下說的音箱指的是音柱一類)。音箱總功率通常按教室面積1w/,功放功率按幾只音箱總功率的1.5倍選擇[6],還可以再高一些,這才符合“大馬拉小車”的原則。當然,這些都是估算,不同廠家的設備會有所區別 。
為了防止干擾,多媒體設備的中控和功放都要有良好的接地。
(二)音箱的布置。根據不同教室的聲壓級分布特點,音箱安裝位置要看教室的具體情況,一般安裝高度為1.8m~2m以上,左右等高但不能太高。要以面向教室中后部為主,適當的向內、向后、向下傾斜,左右兩邊音箱的軸線交叉,盡量使室內各點聲壓級分布均勻,音量大小相當[7]。我認為,要同時滿足這些安裝要求,或許需要定制專門的音箱托架,而不能直接將其固定在兩邊的墻柱上。我注意到有部分廠家,采用了能做水平位置調節的安裝托架,但如果音箱不能向下傾斜,再加上位置較高,就會造成功率的浪費。
(三)嘯叫的防止。讓音箱向后離開講臺一段距離,就是要離開麥克風且指向相反,以避免發生正反饋而嘯叫。另外,傳統的功放也都帶有防止嘯叫的功能,比如有的功放集成了移頻器和1/3倍頻的8路調音臺,通過移頻或衰減部分頻段信號來防止嘯叫,但這些都會導致聲音失真和需要手工調節。
(四)麥克風。教室中常用的麥克風有動圈式和電容式。動圈式麥克風具有很好的指向性,需要適當的聲壓閾值,才會拾取聲音,因而具有一定防止嘯叫的能力,很耐用。電容式具有將聲音信號轉變為電信號的最佳設計原理,能實現“原聲重現”,具有很高的靈敏度和瞬時響應特性,多用于領夾式的無線話筒,比較結實。
麥克風最好選用XLR接頭(卡儂接頭),其提供的信號能作為一種平衡信號、低阻信號接入中控。平衡信號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。近些年來,中控還能為麥克風提供48V幻相電源,從而很好的解決了麥克風的供電問題。
(五)傳統設備在信號處理能力上的不足。除了兩頭,語音信號的輸入(麥克風)和輸出(音箱)的效果有待改善,作為中間環節的信號處理,由于只有功放這一臺設備,明顯力不從心。
我們的要求很多,如對于低頻段的衰減,中高頻段的增益,較高頻段的衰減,還有適當的均衡等等。單是防止嘯叫的能力,其實讓人還難以放心。其音質與調音臺—均衡器—反饋抑制器—功放這樣的基本組合差別較大。
(六)音量調節。為了便于控制音量,通常會在多媒體控制面板上設置調節按鈕,但這是在調節輸入電平,不利于后續信號的處理,我們更希望通過控制功放的輸出來調節。
(七)數字音頻設備。近年來,有的在講臺上方安裝吊裝式麥克風,這是基于DSP(數字信號處理器)的數字音頻設備,由2個到4個駐極體組成的麥克風陣列,能夠實現講臺8米以內的大范圍拾音,甚至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聲音,都能有效捕捉。
在音響設備的發展趨勢上,基于DSP的數字音頻設備正在逐步替代傳統設備,其具有強大的窄帶化和智能化的音頻處理能力,可以將以往多種音響設備的功能整合在一起,重點是我們為了配合室內聲場環境,此前對于音響設備的種種要求可由其一體承擔。
話雖如此,但問題的復雜性在于,許多數字音頻設備表現出來的實際音質,并沒有原來以為的那么好。
考慮到成本因素,對于傳統功放,一個折衷的辦法是,可以在功放之前接入一臺低配版的數字音頻設備,能夠自動進行動態的反饋抑制和均衡頻帶,從而強化音頻處理能力。另外,還可以在增加的設備中通過適當的接口,接入控制面板上的音量控制,這始終要比直接降低麥克風的輸入電平要好。
四、改善教室室內聲學環境的綜合措施
(一)如前所述,由于小教室(體積≤)的空間較小,所以混響時間短,但回音現象明顯。可在頂棚鋪滿穿孔礦棉板,不需要安裝反射板。一般講課不要使用麥克風,音響設備的功率要小,播放時音量也要開得小。
從實際效果來看,對于普通多媒體教室,當體積在~之間時,僅采取頂棚安裝穿孔礦棉板一項措施,就能夠起到很好的吸音效果。對于其它類型的教室,比如錄播室、語言實驗室、機房、模擬法庭等,也建議參照處理。
(二)階梯教室。對于120人至150人的階梯教室,可以采取如下措施:
(1)如果教室比較寬,可以考慮作矩形切角,如果不太寬,則不必切角。
(2)在講臺兩側安裝反射板,采用低穿孔率的鋁合金板,以增加早期反射聲,優化早期聲壓級分布。這些反射板安裝在矩形切角面或兩側墻面,還可以傾斜安裝在講臺頂部,作用相同。
(3)在教室上方的中前部(靠近講臺一側)再增加反射板,背后(上面)填充玻璃棉氈。教室后墻頂部也要安裝傾斜的反射板,以加強教室后面的聲音級分布。在其它頂棚區域(主要是中后部)和后墻則鋪滿玻纖天花吸聲板。
(4)鋪設通道地毯。
(5)使用柔軟面質的座椅。
(三)對于各類教室,都需要做好門窗的消音隔音,同時發揮窗簾的吸音作用,增加窗簾覆蓋范圍。
(四)注意各種散熱風扇的噪聲。講臺上的多媒體設備通常會被集中在一個鐵皮柜子內,電腦和功放的散熱風扇(3~6個)組成了一個密集的低頻噪聲源。這就要求電腦的各風扇均使用靜音風扇。另外還有投影機散熱風扇發出的噪聲,這些散熱風扇都需要及時清理灰塵,防止噪聲過大。
(五)做好音響設備選擇的與布置。要使得室內各點的聲壓級均勻,應根據聲場環境,選擇合適的音響設備并合理布置。
五、結論
多媒體教室室內的聲學環境重要而且復雜,通過聲學分析,需要根據不同環境來選擇聲學材料,合理搭配,多措并舉,就能夠改善各類問題。